开运集团-开国少将张铚秀回忆皖南突围中的新一团

新闻动态 /

你的位置:开运集团 > 新闻动态 > 开国少将张铚秀回忆皖南突围中的新一团
开国少将张铚秀回忆皖南突围中的新一团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8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严寒的北风夹着雪片,猛烈地拍打着皖南的山峰。1941年1月,这美景之地被阴郁笼罩。突然的命令,神秘的行军路径,四周弥漫着紧张情绪,仿佛一场大风暴即将爆发。新四军新一团的战士们,对即将遭遇的未知一无所知,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能从这片山林中幸存。

皖南事变在寒冷的1月引起了极大的震惊。四十多年过去了,那场血战突围的往事,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心中。敌人残忍至极,战友们英勇无畏地牺牲,皖南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情谊,以及险峻的山岭、茂密的竹林、简陋的茅屋……这一切都历历在目,难以忘怀。

皖南事变爆发之前,为了壮大抗日武装力量,新四军成立了新1支队,由傅秋涛同志担任司令员,我则被任命为新1团团长。新1团的前身是新四军老1团的两个营,在陈毅老总的领导下,我们经历了从地方游击队到正规部队的转变,参与了新丰、下蜀、延陵、新塘市等一系列战斗,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。我们攻击当涂、句容,袭击江宁车站,两次粉碎日军的“扫荡”,每一次战斗都振奋人心,鼓舞着江南人民的抗日热情。

当地百姓纷纷报名参军打仗,这使得我们的队伍不断扩充。

新1团虽然成立不久,但不少干部和排长都曾是经历多年游击战的红军老战士,战斗经验丰富。在陈老总的带领下,我们近两年来不仅掌握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,还积累了很多敌后游击战的实战经验。而且,我们和江南百姓建立了紧密的联系,这对我们将来打仗非常有帮助。

在战斗中接触民众,干部和战士们了解了江南的风俗习惯和地形,新1团因此变成了真正坚强的部队。

新1团设在南陵县峨岭,紧邻云岭军部北边。傅司令员提到,党中央命令新四军离开皖南,向皖北和苏北进发抗击敌人,部队已开始做准备。但不知为何,这好办法没被执行,我们一直没能够北迁,只好留在皖南。

我对皖南这片土地很熟悉。1934年我在红6军团任职时,就听闻红10军团在方志敏、邵式平、粟裕等领导带领下,北上去抗日,却在皖南被蒋介石的军队阻拦和追击,结果没有实现目标。四年后,我跟随粟裕同志的先遣支队进军江南,又一次来到了皖南。

行走途中,到处是日军践踏后的残破景象,还有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百姓苦不堪言,这让我对将来感到忧虑。

1941年1月4日,我们团接到指令要向东行进,成为新1支队的左边护翼。但翌日,命令改变,我们要转向东南。皖南的冬天气候寒冷,大雪覆盖,我们在湿滑的山路上艰苦前进。行走间,我们看到路边国民党军越来越多,路旁关卡、山口和山顶都有他们的兵。

我与政委丁麟章及团里其他领导讨论后,大家觉得蒋介石可能要采取行动。于是我们迅速提升警觉,增强防护,并派遣侦察小队严密监视敌人动向。

1月7日,我们走到大康王东南地时,突然遭到袭击。国民党军队的炮火和子弹像雨点一样密集。敌人从四面八方一起向我们进攻,非常凶猛。幸好我们事先做好了准备,所以损失并不大。

战斗一爆发,我马上让部队抢占高地反击。一营抢到了裘岭西边的制高点,二营和三营分别在两边阵地站住脚跟,成功抵挡了敌人的进攻。

在这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中,我们明白占据有利地形是关键,这样才能掌握突破的主动。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,战斗非常激烈。

敌军持续加派兵力,频繁向我们的阵地发起猛烈进攻,我们却坚强地将其击退。战斗一直打到深夜,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。

侦察员报告说,敌人是国民党52师。激战一天后,我们团伤亡不多,武器弹药也还齐全,但情况依然很紧张。我和政委商量后,决定继续攻占前方阵地,然后向榔桥河方向撤退。

8日,我们进攻了榔桥河岸的敌人。由于敌人多我们少,他们又强大,战斗进展艰难。经过一番激战,我们占领了几座山头,但也损失了不少人。下午4点左右,我们正准备往东南方向逃出去,突然支队下令,让我们转向西北方向撤退。

执行任务时部队需转向北方。傍晚,傅秋涛司令员转达了叶挺军长有关突围的命令,令我团攻占裘岭阵地,确保主力成功突围。

执行命令要我们重返旧战场,可能要更大代价。但我们毫不犹豫,马上派1营和3营去夺回裘岭阵地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我们成功掩护了,看着其他部队从我们阵地旁边快速通过,心里很复杂。

傍晚时分,大雨不停,天色黑了,我们开始撤退。可是电台坏了,1营也和我们联系不上,突围的情况变得很危险。还更糟的是,我们和支队的主力部队也失去了联络,本来计划的逃生道路也被敌人截断了。

我们不得不在磅山周边的山里停下休息,为接下来的挑战做准备。我们迅速集结队伍,调整组织结构,轻装前进,还选了有利的地理位置,打算用智谋赢得胜利。但敌人很快发起了攻击,磅山又变成了激烈战斗的场所。

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政委丁麟章与参谋长徐赞辉均不幸受伤。

面对极端困难,我们需重新考虑突破计划。深思熟虑后,我们选定了西北方向作为突围路线。那片区域地形我们熟悉,民众支持度高,即便队伍分散,也能得到当地居民的庇护。

12日凌晨,我们带着决一死战的信念,向西北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。战士们勇敢无畏,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。3营战士勇猛冲锋,我们成功突破敌阵,摆脱了包围。

但在这紧急关头,新任政委雷耿同志不幸离世。

经过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,我们屡战屡胜,攻克重重难关,成功越过了长江,抵达了无为。原本千余人的队伍,现在仅剩两百来人。

突围过程十分艰难又充满风险。我们白天藏身夜晚行动,穿梭在高山峻岭中。刺骨的寒风、寒冷的雨雪,还有饥饿和疾病,随时都可能夺走我们的生命。

我们一直没放弃希望,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,一点一滴地向着光明前进。在突破重围的路上,当地百姓给了我们很大帮助,他们不顾危险保护我们,给了我们吃的住的地方,让我们体验到了人性的温暖。

在皖南突围期间,我深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,并更加坚定了我的革命信念。尽管我们承受了巨大损失,但存活的战士们犹如星星之火,必将燃起新战场的火焰,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。皖南事变的失利,固然是国民党反动派有意为之,却也揭示了我们的不足。作为指挥员和共产党员,我们要深刻吸取这次惨痛的教训,始终保持头脑清醒,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,终身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。



相关资讯